我国膜分离技术的发展是从1958年研究离子交换膜开始的,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。我国膜工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。
第一阶段,也称为起步阶段。以1967年上海化工厂聚乙烯异相离子交换膜正式投产为标志;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应用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的湖州水处理设备厂的投产为止。这一阶段重点发展异相离子交换膜的电渗析技术。异相离子交换膜的产量达到近3*105㎡,占世界市场容量的1/3。同时,1965年开始反渗透技术的探索,1967年开始的全国海水淡化大会战,大大促进了我国膜科学技术的发展。电渗析、反渗透、超滤和微滤等各种膜和组件、装置不断研究开发出来。
第二阶段,也称为膜分离技术的开发阶段。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5年中国膜工业协会成立。国家把开发膜技术列入了科技攻关和发展计划,一些技术上成熟的膜过程开始得到应用。在引进国外反渗透膜、元器件及产品的同时,新的膜品种陆续研制成功,加快了膜技术国产化的步伐,中国膜工业有了一定的规模。国内膜科学技术的学术团体不断组织各种技术培训班、技术交流会、展览会,有力地推动了膜技术的推广应用。
第三阶段,也称为膜科学技术的发展阶段。1995年中国膜工业协会的成立,标志着中国膜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逐步规范、有序、快速发展的新阶段。作为高新技术的膜产业,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。国内膜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,尤其是大型企业的介入为我国膜工业带来更大的发展契机。
相关文章推荐:膜分离技术引领当下水处理行业发展